校友风采
首页» 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风采录第三辑】向着目标不断学习,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访87级经管校友 肖世明(转载)

人物简介

肖世明,原籍福建,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87级经济信息管理类专业(该专业第一届)本科生。上海励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和上海旦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资本市场工作,先后在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投资管理公司担任过交易员、营业部总经理、研究总监、投资总监及首席策略师、投委会主席等岗位。拥有我校经济学学士、湖南财经学院(现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士及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人物特写

母校,让人念念不忘的地方

2013年8月16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在宿舍通过电话,对肖世明校友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提起大学本科四年在母校的日子,肖世明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的图书馆了。当时学校的图书馆是新建的,设备和图书资源都十分丰富,像《福布斯》、《财富》等经济类的书刊杂志都可以查阅得到。“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了,各方面的书籍,报纸等媒体都在讨论经济改革开放。那时关于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争论特别激烈。我是经济学方向的,所以我经常会去看一些这方面的课外书”。当回忆起那些年经常泡在图书馆的日子,在电话这一端的我们仿佛也被他当年的青春热情所深深感染了。他说因为是南方人,在冬天,学校图书馆的暖气开得特别足,因此寒冷的冬天他特别喜欢待在图书馆里看书。

提起北京的冬天,肖世明略显兴奋地告诉我们,由于学校紧挨着玉渊潭公园,大学时期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去溜冰。回忆起和同学一起去溜冰、打球的日子,肖世明充满感慨地说道:“那段时光让人特别难忘!”

对母校深厚的感情,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历历在目的大学生活的记忆碎片中,还体现肖世明的行动上。虽然工作繁忙,他仍旧珍惜能够回校的机会。肖世明最近一次回校,是北京工商大学六十年校庆的时候,他正式参观了美丽的良乡新校区。他告诉我们,平时有机会到北京开会、出差,路过阜成路老校区的时候,还是感觉特别亲切。

兴趣,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强化

肖世明的老家在福建,那里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对经济改革开放热潮的好奇,他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北京商学院的经管类专业。1987年,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我校开设的第一个年头,回忆起大学期间那些授课老师认真负责精神,肖世明对母校的赞许溢于言表:“由于这个专业当时在国内也是领先的,师资特别缺,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很多是学校以优厚待遇从名校挖来的,比如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侯文超老师是从北京大学过来的,他深入浅出、亲和睿智的教学风格让我们在枯燥数字中找到了学习乐趣。我在那时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原理,直到今天在学术上仍没有很大的改变”。大学时期获得的扎实的经济数理方面基础知识,为肖世明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从北京商学院学成毕业后,肖世明回到了福建老家,在当地一所财经类专科学校任教,两年后转行进入了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工作之后的肖世明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充实,加上他本身也很喜欢学习,于是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不断地学习。

肖世明说:“我在后来的工作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学习,业余的、系统的学习都有。有时候为了系统学习,就咬牙逼着自己重新回到学校完成学位深造。”肖世明的硕士研究生时光是在湖南财经学院(现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度过的,现任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杨胜刚教授是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还保持着密切联系。读硕士期间系统学到的金融学知识,让肖世明受益匪浅。后来他又考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肖世明坦言:“后来的深造与学习是和自己的工作紧密相关的。”

回顾这么多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状态,肖世明和我们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大学期间,自己并没有设想过将来一定要考研甚至读博。但是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他有了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学习目的,于是他是带着实际问题从不断的学习中求解的。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有兴趣还不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需要不断的自我强化。课堂上学的知识是很理论性的,如何让理论对实践产生指导价值和作用,需要我们带着问题去强化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意义。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本科期间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对他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投资,需要坚持自己的理念

肖世明长期从事金融投资事业,对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等领域均有涉及。对于如何进行投资,他认为,首先应该了解投资的本质,将投前、投中、投后整个链条搞清楚,专业的投资应该“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打通”。在被问到“面对持续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普通居民应当如何投资”这一问题时,他告诉我们“普通居民在投资时需要有自己的理念,不能盲从。

投资和理财都与普通居民息息相关,个人投资和机构投资还是有所区别,作为机构投资的资深人士,肖世明认为:“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规模比较大,拥有专业投资团队,可使用的金融工具和投资品种选择性更大;而普通居民的个人投资范围窄一些,除了通过证券公司买卖交易所上市股票,接触到的更多的是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及私募发行的理财产品。他们应该根据自己对投资的理解能力和风险承受力,坚持自己的理念去选择投资,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应该选择固定收益类产品,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股权类金融产品,金融产品越来越衍生化了,因此找专业机构代理投资是一个趋势,不应该盲目地跟风社会上某个阶段出现的投资热潮。潮流总会退去,到时候剩下的将会是没有方向的‘裸泳者’。”

关于金融投资的发展趋势,肖世明表示,金融市场总是不断出现波动,金融风险甚至是在全球范围传递。现今国内金融投资正处在一个不断创新、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私募基金行业,从2006年开始依托信托公司发行产品,之后有限合伙制成为另一主要产品框架,这么多年下来,私募基金发展开始走向对冲基金时代。目前金融机构呈现交叉销售、混业经营的趋势,金融产品已进入一个大资产管理的时代,我们更有必要主动地去了解投资理财。

人生,需要目标与方向的指引

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和工作经历,肖世明最想与学弟学妹分享的经验就是,人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肖世明说:“当时对于大学期间要做什么,自己也没有仔细的、具体的想法,只是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与经济相关的工作。有了这个目标,我就朝着它一直不停地学习。”在肖世明看来,能够很早知道自己将来喜欢从事怎样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能够围绕这个目标去学习,去实践,去成长,更是一种幸运。

作为学长,肖世明善意地提醒我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切忌浮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就应该尽快沉下心来。生活岂能尽如人意,有时候对一个单位不满意而考虑跳槽时,不妨多想想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如果现在从事的职业还是自己喜欢的方向,那就慢慢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一定要有耐性,一定要更加专注,这样成功的概率才可能会更大一些。”肖世明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这些还未经世事的后辈们。

作为一名投资机构的管理人,肖世明坦直地告诉我们,他在招聘职员的过程中,虽然很重视对方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但是,他更关注的是求职者对工作生活的热情和自信。“这个很重要,我们可以称作是一个动力,有了这个动力,他的内心深处就是热爱生活与工作的,那么在工作中,他就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在肖世明看来,员工有积极的能量,才能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有比较强的抗力,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并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员工的成长对一个企业也会有更多的贡献。

在采访即将结束之际,肖世明表达了对学弟学妹们的祝愿与祝福。他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与活力的人,能够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能够对自己喜爱的职业有一种热忱。“这样的话,你们的人生就会更加精彩!”

记者手记

8月14日,我们通过邮件联系上了肖世明,并确定了在16日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他向我们解释了最近工作开会繁忙,对于之前没有及时回复短信、邮件表示了深深的歉意,并笑着感谢我们辛苦了。他作为一个企业的高管,完全算得上一位成功人士,却完全没有所谓的“架子”,这让我们觉得亲切又感动,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通过电话采访,肖世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和蔼”、“好学”。

一直觉得从事证券投资的人士都十分的“神秘”而“严肃”,但肖世明完全打破了我们的这种思维惯性。在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他热情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我们讲解的道理,更能打动我们的心。

这次采访,肖世明坚持学习的精神与亲和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谢他的积极配合,才让我们顺利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也让我们每一个人获益匪浅。

采访记者:新闻111班 杨艾鸽、孟祥超

指导老师:李杰琼